國家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發展規劃部主任文輝用“機遇與挑戰并存”來形容沿線城市的發展。從最初分散的點狀發展形態升級到現在的線狀發展形態,“一帶一路”已經成為諸多城市在新常態下實現升級發展的重要砝碼。目前,“一帶一路”愿景與行動方案已重點圈定18個省份,包括新疆、陜西、甘肅、寧夏、青海、內蒙古等西北6個省份,黑龍江、吉林、遼寧等東北3個省份,廣西、云南、西藏等西南3個省份,上海、福建、廣東、浙江、海南等沿海5個省份,此外還包括北京和重慶。對此,一帶一路是新時期我國重要的區域發展戰略,既是國際戰略,也是國內戰略,其重大意義不言而喻。圍繞一帶一路戰略,東部沿海城市和中西部地區沿線內陸城市將成為最大受益者。進一步指出,城市發展離不開區域發展。過去我國的區域發展是以省級行政區劃來界定東中西部三大地區的,后來加上了東北地區,共四大板塊,并以此為基礎制定出臺了相關政策,推動區域協調發展?,F階段在此基礎上提出的三大區域發展戰略,即‘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和京津冀協同發展,是對四大板塊的有力補充和精細化管理,給以行政區劃為導向的區域經濟、城市經濟增加了更多涵蓋國際交往、歷史文脈、自然流域等特征的要素,使區域發展、城市發展更有內涵,更有廣度和深度,更有活力。今后,再輔以圍繞三大戰略部署的相關政策制定和實施,從國內城市發展角度來看,更有利于東中西區域協調、均衡、可持續發展。”文輝解釋道。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所教授趙磊則認為,“一帶一路”戰略的有效推進既要靠企業,也要靠地方政府,兩者之間如鳥之兩翼、車之雙輪,是落實“一帶一路”的關鍵力量。對中國城市和企業而言,“一帶一路”的建立與發展是實現其跨越式發展的難得機遇。按照國務院要求,34個省(市、區)須在10月前制定完成對接“一帶一路”的實施方案,而不僅僅是方案重點圈定的18個省份。近期,廣東、江西、陜西、福建、新疆、四川等多省公布了“一帶一路”實施方案。
對于“一帶一路”下的城市發展,文輝認為,第一,要有國際視野。“這個國際視野不是說我們前幾年泛泛而提的國際大都市,是要深刻認識到‘一帶一路’是新的對外開放,包括三層意思,一是要站在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國家這個背景下來考慮我們的城市發展,這意味著‘一帶一路’的城市不僅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這些城市是能夠讓世界審視和再認識中國的載體,也是中國對世界具有吸引力的載體。二是要站在文化交流層面去理解。思考如何挖掘城市參與國際交往,與哪些國家有過交往的歷史人文資源,以及現在如何保持和重續這種交流盛況。三是要站在‘引進來和走出去’的背景下,特別是對‘引什么進來和走什么出去’有清醒的認識和判斷,中西部地區城市在國內也許并不突出,但是與周邊國家比,仍有一定優勢,關鍵是如何利用和轉化這種優勢。”他解釋說。第二,要有改革創新精神。一方面在制度上進行探索,無論是東部沿海城市,還是中西部內陸城市,如果沿用傳統發展路徑或者照搬照抄東部城市發展模式,是不可持續的,關鍵要通過改革創新,在戶籍制度、土地制度、投融資體制、對外合作模式等進行新的嘗試,尋找適合城市發展的模式。另一方面要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特別是城市管理者,要敢于嘗試新事物。當前正處于互聯網思維、工業4.0時代,新的技術手段、新的管理方法、新的業態層出不窮,把握住了就是機遇,‘彎道超車’要的是技術。”文輝表示。第三,要結合自身特點。“一帶一路”國內沿線城市各有特色,類型各異,有的是交通樞紐,有的是資源城市,有的是旅游城市,有的以產業見長,有的以文化著稱。因此,既要利用好自身資源特色發揮優勢,又要和周邊城市形成差異化的功能定位和產業互補。既要突出城市發展的個體特征,又要融入區域性城市群的發展。
其實,“一帶一路”沿線不乏中小城市,它們的發展對整個戰略的順利執行也至關重要。文輝告訴記者:“最近去了遼寧海城和青海海東調研,這是非常有特色的兩個城市。‘一帶一路’對東北三省的定位是與俄遠東地區陸海聯運合作,推進構建北京—莫斯科歐亞高速運輸走廊,建設向北開放的重要窗口。海城市以專業市場集群發展為抓手,從服務業上找突破口。”據介紹,海城在專業市場培育上通過引進龍頭企業——義烏小商品城,打通北線和中線,使之成為既可以連接義烏小商品城和東北亞、中亞、歐洲的北方中轉站,又可以成為遼寧省在絲綢之路經濟帶上的海陸口岸新支點,發揮國際物流商品集散中心的作用。“一帶一路”對西北地區,包括青海的定位是發揮民族人文優勢,形成面向中亞、南亞、西亞國家的通道、商貿物流樞紐、重要產業和人文交流基地。海東地處青藏高原門戶、蘭西經濟區核心腹地,集鐵路、公路、航空交通樞紐于一體,是國家主體功能區規劃中的重點開發區。圍繞“一帶一路”戰略,海東市重點從歷史淵源、區位意義、資源稟賦、民族特色和歷史傳統等角度來挖掘在“一帶一路”上的定位和發展,提出打造絲綢之路經濟帶人文交流的重要節點城市,開展人文城市建設,走綠色城鎮化發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