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對于鋼企來說,又將是漫長而艱辛的一年。上半年,已公布盈虧預測報告的23家上市鋼企中,有22家處于虧損或半虧損狀態,占比高達95%。據中國鋼鐵協會統計,大中型鋼鐵企業虧損43戶,占統計會員企業的42.6%,虧損216.8億元,增虧167.68億元。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上半年,在41個工業大類行業中,11個行業利潤總額同比下降,其中,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下降22.4%,位居前列。那么,鋼鐵行業為何深陷虧損的泥沼難以自拔?鋼企如何才能擺脫虧損甚至破產的厄運?2015年,面對嚴重的產能過剩,鋼企采取了一些對策:一方面依照國家要求淘汰了部分落后生產設備;另一方面采取被動減產的措施,但總體而言減產力度較小。2015年1月以來,重點鋼企粗鋼產量同比基本呈下降態勢,2月份,因春節長假原因產量下降最為明顯,降幅達到4.12%;3月份累計產量下降最多,同比下降2.95%;但4月~5月份,鋼企產量又有所上升;6月份與5月份基本持平。
面對市場不景氣、產能過剩的壓力,為何鋼企寧愿選擇大打價格戰,而不愿齊心協力、主動減產,使市場達到供求平衡呢?其實,鋼企都明白,大家都減產是最優選擇,但因鋼企間信息不對稱,或者面臨道德風險,若自己主動減產而別人沒有,那自己可能就會先破產。于是,企業都選擇自己認為的最優選擇:即使虧損也要生產,或者只做少量減產。大家都保持這種心態,市場的供應重壓自然難以緩解。今年以來,與鋼鐵行業一樣,下游行業也呈現疲弱跡象。造船行業新接訂單和手持訂單大幅下降,汽車行業連續3個月產銷增速回落,倍感壓力的汽車廠商只有通過減產來減少庫存。國土局公布的上半年房地產用地為4.70萬公頃,同比下降38.2%;房屋新開工面積同比增幅為-15.80%,維持著2014年以來持續負增長的態勢。下游需求疲軟勢必對鋼鐵行業產生很大影響———鋼鐵企業銷售壓力加大,庫存壓力上升。鋼協統計數據顯示,上半年,我國鋼材銷量有很大的回落,2月、5月和6月份均出現同比負增長。庫存方面,上半年,鋼企的庫存壓力越來越大,自2015年8月份以來,鋼企庫存雖然同比下滑幅度較大,但仍保持增加勢頭,并且自今年3月以來,鋼企庫存量增幅不斷擴大,占用了大量資金,增加了鋼企的財務成本,使鋼企資金流動壓力倍增。
鋼企血液不流暢,資金流動性差。 產能過剩雖然給鋼企帶來庫存壓力,但是資金鏈的斷裂才會對鋼企產生真正的致命威脅。根據鋼鐵行業第一季度的資產負債表,33家上市鋼鐵公司中,有70%負債率在55%以上,其中八一鋼鐵的負債率最高,為94%,33家鋼鐵企業的總負債為10146.35億元。鋼企債臺高筑,資金鏈斷裂的風險不斷上升。2014年,為了迎合國家政策,控制鋼鐵行業產能過剩的現狀,銀行提高了鋼鐵企業的貸款利率。去年,大中型鋼鐵企業銀行借款同比下降1.43%,而其他借款同比增長9.2%,鋼鐵企業從傳統融資渠道獲得的資金正在減少,而從其他渠道的借款額不斷增長。根據鋼協資料,2015年,重點大中型鋼鐵企業財務費用共計938.3億元,同比增長20.6%,是企業實現利潤的3倍多。同時,鋼企還面臨著銀行抽貸、壓貸的壓力,鋼企所需資金不能及時得到補足。今年上半年,央行雖然3次降息,但是企業銀行借款同比下降了6.43%,其中短期借款同比下降9%,并且利息支出僅下降1.04%。可見,降息并沒有改變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困境。值得一提的是,有些鋼企把企業的虧損歸咎于新環保法推出后環保成本的增加,這并不準確。
對于鋼企來說,設備的更新與添加需要資金投入,當然會增加成本,但是對于鋼鐵行業和社會來說,這也是一個好的機遇。一方面,可以使鋼鐵行業改頭換面,促進鋼鐵行業健康、可持續發展,適應新的發展形勢;另一方面,這也是一個優勝劣汰的過程,一些本身經營不善或環保不達標的企業就可能被淘汰退出,鋼企產能過剩問題有望因此得到緩解,市場供求失衡問題有望得到解決。改善鋼企不景氣的現狀,需要多方努力,不斷地創新和改進。首先,加快淘汰落后產能、推進兼并重組,充分利用電商平臺,來化解產能過剩的問題;其次,鋼企要加快從“中國制造”到“中國智造”的轉變,把求新、求變、求突破作為發展的主題;再次,合理利用期貨的價格發現和套期保值的功能,將期貨市場與現貨市場聯系起來,減少價格變化所帶來的損失;最后,也是最重要的,鋼企要合理安排資金,拓寬融資渠道,保持資金流暢通,避免資金鏈斷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