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礦石價格大幅下降”、“我國粗鋼產量跨入8億噸平臺區”分別被冶金工業規劃研究院列為2014年度全球鋼鐵行業十大事件、2014年度中國鋼鐵行業十大事件之首。在世界鐵礦石大幅下降、全球鋼鐵產能過剩的背景下,中國在建筑領域的鋼材需求量還能增長嗎?盡管很多鋼鐵行業的人士表示,我國鋼鐵消費需求已達峰值弧頂區,但中國地質科學研究院全球礦產資源戰略研究中心主任王安建在“第三屆鐵礦石發展高端論壇”上表示,根據相關機構對中國2015年~2030年鋼鐵消費的預測,我國在2015年、2020年、2025年、2030年將分別消費9億噸、11.5億噸、13.2億噸、15.2億噸鋼材。他說,相關數據顯示,2000年~2013年,世界鐵礦石進口增量為6.95億噸,中國的進口增量達7.49億噸。中國不僅消耗了世界全部鐵礦石貿易增量,而且還消耗了發達國家的貿易減量。王安建表示,中國鐵礦石的需求對全球鐵礦石市場具有重要影響。王安建認為,工業化是人類大量耗費自然資源、迅速積累社會財富、快速發展經濟、大幅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過程。當基礎設施建設、社會財富積累和城鎮化率達到一定水平,工業化便進入成熟期,經濟結構會發生重大變化,重要礦產資源消費開始下降。人均粗鋼消費(千克)有3種模式:一是歐美模式,當城鎮化建設達到一定水平,鋼鐵需求下降。二是日韓模式,也是世界加工廠的經濟發展模式,鋼鐵需求與本國城鎮化水平無關。三是中國模式,當人均粗鋼消費量已進入峰值區,然后呈下降態勢。王安建表示,盡管在2010年我國粗鋼消費強度為60.4噸/百萬美元,已經越過峰值區,但中、西部地區的發展仍是拉動粗鋼需求的強勁因素。
近十年來,我國的鋼鐵產量快速增加,在滿足國民經濟快速發展對鋼材需求的同時,產能過剩等問題逐步顯現。針對鋼鐵行業的現狀,工信部原材料工業司副司長駱鐵軍表示,要建設公平的市場環境,通過加強準入規范管理,形成規范企業公平享有生產要素的發展環境;通過加強執法監管,形成依法經營發展的市場環境;通過完善市場化手段,促進形成公開透明的市場機制。駱鐵軍表示,要堅決摒棄單純擴大產能規模的投資行為,轉變投資重點:以節能減排、資源綜合利用為主的綠色發展;以滿足能源、高端裝備制造、軍工等需要為主的高精尖品種研發和產業化;以緩解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環境壓力為主的產能減量調整;以解決與城市發展不匹配城市鋼廠改造和搬遷;以調整全國鋼鐵產業重大布局為主的湛江、防城港等項目實施;以支撐“一帶一路”、互聯互通建設為主的西部沿邊地區承接產能轉移。此外,要重視推進區域重組,大幅減少冶煉企業數量;通過引導協同創新,實現從生產商向服務商轉變先期研發介入、后期推廣應用和持續跟蹤改進的“產學研用”創新體系;強化標準引領,提升鋼鐵產品整體質量水平;推進兩化深度融合,打造智能化示范工廠。
鋼材在建筑鋼結構領域應用將增,近年來,鋼鐵行業產能過剩、鋼鐵行業主業虧損、鋼材賣出了白菜價、鋼鐵企業貸款難等等問題常常見諸各種媒體。作為消費50%鋼材的用戶——建筑行業,卻有“吃不飽”的感覺,以至于很多專家呼吁:應擴大鋼材在建筑領域的應用,以緩解鋼鐵行業的困境。中國建筑金屬結構協會會長姚兵直言不諱地說:目前我國鋼產量的問題不是生產過多,而是用得太少。目前,我國建筑用鋼量不足鋼材產量的5%,加大推廣鋼結構建筑,是解決鋼材產能過剩的有效途徑之一。姚兵為何出此言?這與他對鋼結構建筑了解有直接關系。眾所周知,鋼結構建筑不僅具有“輕、快、好、省”的優點,采用鋼材建造的建筑,更具有延性好的特性,使其在地震災害中不易倒塌。相關數據顯示,每當地震來襲后,傷亡人員大多是因為房屋倒塌所致,倘若采用鋼結構建筑,將大大減少人員的傷亡。縱觀日本、臺灣等地震多發國家、地區,鋼結構建筑的比例都很高。姚兵說,我國是個多震災的國家,每當突發災害,總會出動很多部隊官兵、社會各界人士救災搶險。對于地震多發地帶,要做到減災抗災,最大限度地保護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除健全相關的法律法規外,還要大力推廣、普及鋼結構建筑。事實已經證明,汶川地震后,鋼結構建筑——綿陽市體育館(九州體育館)在汶川地震中不僅經受住地震的考驗,經四川省建筑科學研究院鑒定,屋頂拱桁架構件的結構布置、截面尺寸符合設計及相關規范要求;焊縫未發現存在超標缺陷,焊縫質量滿足設計及相關規范要求。可喜的是,鋼結構建筑以其獨有的抗震優勢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一系列政策的出臺,鋼結構建筑更加引人矚目。除相關省市紛紛出臺推廣鋼結構建筑的文件外,云南省已啟動鋼結構產業政策研究課題,并對采用鋼結構房屋體系建造房屋的農民住戶予以相應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