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來國家對鋼鐵業產能過剩頻頻調控,但是收效甚微,國內鋼鐵行業面臨高產能和需求低迷的雙重壓力,產能過剩風險正在積聚,全產業正面臨一場前所未有的破產重組潮。化解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已成為調整產業結構的重要任務,國家正在醞釀加快化解產能過剩難題,國家發改委同工信部等多部委正對此積極調研并制定相關意見。相關部門已進行了長時間調研,在目前行業政策規定的基礎上,下一步將嚴控產能過剩行業新增項目,也將嚴厲整治違規建設項目。另一方面,通過能耗指標、環保核查標準、銀行信貸、問責制等提高行業門檻,以市場化手段實現優勝劣汰,從而防止產能過剩進一步惡化。值得注意的是,由于這些過剩行業都集中在基礎制造業,涉及地方投資和就業,下一步國家還會考慮建立和完善更為有效的退出機制。
臨近年末,和很多在鋼鐵行業摸爬滾打數十年的業內人士一樣,對于明年鋼鐵行業前景并不樂觀,隨著我國鋼鐵行業“黃金10年”的結束,當前我國鋼鐵工業已經進入“寒冬”,鋼鐵消費下降、供大于求矛盾突出、惡性競爭激烈、價格下跌、行業虧損嚴重。一噸鋼虧將近200元,鋼廠都在爭相降價,情況日益惡化。一方面鋼廠都在拼命壓低庫存,一方面也在通過價格競爭來銷貨,盡管今年以來鐵礦石等原材料屢創新低,但并沒有使企業轉虧為盈,鋼鐵行業困境仍在持續發酵。最新數據顯示,納入鋼協統計的大中型鋼鐵企業中,1月至10月,大中型鋼鐵企業累計虧損386.38億元,其中主營業務虧損720億元,101家大中型鋼鐵企業中48家虧損,虧損面擴大至47.5%,平均銷售利潤率-1.5%。令人擔憂的是,由于市場持續疲軟,鋼鐵企業和用戶資金都處于偏緊的狀態,銷售貨款回籠存在較大難度,特別是貨款回籠的現金比例偏低,鋼鐵企業普遍面臨資金緊張的狀態。隨著負債率持續上升,債務風險越發顯著。擺在眼前的事實是,盡管政府重拳出擊,但是近十年調控鋼鐵業產能過剩卻收效甚微。以鋼鐵行業為例,2003年產能近3億噸,2012年產能已經突破10億噸,據不完全統計,目前鋼鐵產能已經接近12億噸。而另一方面,全球需求低迷,中國冶金工業規劃院最新研究表明,預測2015年我國鋼材實際消費量為6.68億噸,同比下降4%,預測2016年我國鋼材實際消費量為6.48億噸,同比減少2000萬噸,同比下降3%。
多位專家認為,化解矛盾的當務之急是嚴格市場準入,推動產業政策、財政政策、土地政策、環保政策聯動,嚴控產能無序擴張,加快淘汰落后產能,壓縮現有產能,推動企業發展,提高產業集中度。但是從長遠來看,要解決這一問題,還要盡快改變依靠行政審批的管理方式,轉向更積極推動完善市場機制和減少政府干預。隨著我國經濟結構逐步轉型,以前依賴基礎投資拉動的經濟增長模式朝著創新和科技方向轉變,而像鋼鐵這樣的基礎性行業也必須隨之進行調整,但實際上,目前鋼鐵行業產能過剩的情況并未緩解,產業結構不合理的狀況也并未改觀,這造成了鋼鐵行業一直掙扎在虧損邊緣的尷尬現狀。從目前鋼企經營面臨的外部環境看,鋼材需求已經接近飽和,隨著經濟結構調整導致的需求下降,加上銀行不再續貸的壓力,更多鋼廠在后期恐怕會面臨資金斷裂的風險。這也意味著,行業的洗牌力度會進一步加大,同時也會給鋼鐵行業后期的兼并重組創造更多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