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10年時間,完成從鋼結構制造大國到鋼結構制造強國的轉變。”11月29日,在中國鋼結構協會第七次會員代表大會上,中國鋼結構協會會長岳清瑞提出了鋼結構行業“十三五”規劃建議及“鋼結構2025”規劃要點。目前,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我國鋼結構制造業仍然大而不強,在自主創新能力、資源利用效率、產業結構水平、信息化程度、質量效益等方面還有差距,轉型升級和跨越發展的任務緊迫而艱巨。
鋼結構行業“十三五”整體發展規劃目標是:2020年,全國鋼結構用量比2014年翻一番,達到8000萬噸~1億噸,占粗鋼產量的比例超過10%;鋼結構出口量比2014年翻兩番,達到1000萬噸,占鋼結構總量的10%以上;鋼結構用鋼材從目前的“Q345+Q235”為主,過渡到“Q345+Q390”為主;鋼結構設計、施工、檢測監測等關鍵技術總體上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在鋼結構行業“十三五”整體發展規劃中,重點發展的領域涉及建筑鋼結構、橋梁鋼結構、能源鋼結構、軍工鋼結構等。其中,建筑鋼結構用鋼量占全國建筑用鋼量的比例從2014年的約10%增加到15%~20%,總量超過5500萬噸/年。其他領域鋼結構用鋼量也會大幅增加。同時,岳清瑞還提出了鋼結構行業“十三五”期間應重點研發的關鍵技術,包括鋼結構建筑用高性能材料的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高性能鋼結構和組合結構體系研究與示范應用、鋼結構和組合結構建筑工業化關鍵技術與示范應用、鋼結構住宅建筑產業化關鍵技術、鋼結構綠色制造與信息化技術和鋼結構建筑標準體系修訂與完善等。在鋼結構行業自身不斷發展的同時,建議政府擔當起培育市場的示范作用,如在鄉鎮、社區公共建筑中有限度地強制使用鋼結構建筑,在城市棚戶區改造和公租房建設中開展鋼結構住宅試點,在中小跨度橋梁中推廣應用鋼結構或鋼—混凝土組合結構,在軍工設施和防災減災中采用快速裝配式鋼結構,等等。此外,‘十三五’期間,建議加大和落實政府對鋼結構行業的支持力度,如專項資金扶持、高新技術企業優惠、稅費優惠、產業示范和金融支持等。
鋼結構版的“2025”前景可期,到2025年,我國鋼結構制造業整體素質大幅提升,創新能力顯著增強,全員勞動生產率明顯提高,建筑工業化和信息化融合邁上新臺階,形成一批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跨國公司和產業集群,在全球鋼結構產業分工和價值鏈中地位明顯提升。具體來說,在鋼結構行業規模上,我國鋼結構和鋼—混凝土組合結構占比要與目前發達國家先進水平相當,達到20%~30%;在鋼結構制造業效能上,我國鋼結構制造關鍵工序數控化率要超過50%,全行業全員人均勞動生產率平均要超過100噸/年;在鋼結構工程技術水平上,我國鋼結構工程技術水平整體上要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鋼結構技術標準與國際標準全面接軌,爭取主導ISO鋼結構骨干技術標準制定;在鋼結構市場競爭力上,我國鋼結構產品在全球鋼結構市場上的份額要超過50%,形成10個以上具有國際競爭力和以鋼結構工程為特色的國際工程總承包跨國集團公司,培育10個以上國家級鋼結構產業集群園區。
鋼結構行業‘2025’要完成五大戰略任務。一是創新能力建設,建設鋼結構制造業創新協同中心(基地),圍繞鋼結構行業轉型升級和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制造等領域創新發展的重大共性需求,形成10家左右鋼結構制造業創新協同中心(基地),設立行業技術發展基金,重點開展行業基礎和共性關鍵技術研發、成果產業化、人才培訓等工作。二是兩化深度融合,開展鋼結構制造智能工廠/數字化車間示范工程的建設。三是質量品牌建設,要提高鋼結構企業核心競爭力。四是產業結構調整,促進大、中、小企業協調發展,優化發展布局。五是國際化發展,要深化產業國際合作,加快企業走出去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