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下的鋼材市場進入“新常態”,一個明顯的特征是低需求,低價格,低盈利,鋼材市場持續在疲軟、低迷的運行態勢中徘徊,價格處于震蕩下行通道。2015年以來,銷量、價格雙雙大幅下降。以上海市場為,鞍鋼產1.0mm冷板(ST12)價格從1月初的3750元/噸,下跌到目前的2250元/噸,下跌1500元/噸;沙鋼產5.5mm(Q235)熱卷價格從3050元/噸,跌至1810元/噸,下跌1240元/噸;馬鋼產20mm中板(Q235)價格下跌1180元/噸,由2950元/噸,跌至1770元/噸;萍鋼產Ф6.5mm高線(Q235)從2600元/噸,下跌到現在的1870元/噸,跌幅730元/噸;馬鋼產Ф20mm三級螺紋鋼(HRB400)價格由2740元/噸,跌到1800元/噸,下跌900元/噸,一年之內,鋼廠幾乎攔腰跌一半,現在的鋼價比菜價還要低,創20年來的新低。貿易商稱如今的鋼價只有更低。
鋼價頻頻下跌,只因需求不足,供給過剩,供需矛盾凸現。廠商面臨的訂單不足,銷售不暢,銷量銳減,庫存居高的重重壓力。11月份,鋼鐵行業新訂單指數繼續下行,較上月下跌8.2個百分點,至29.7,為今年7月份以來的低,且該指數已連續17個月處于50%以下的收縮區間,這足以說明鋼廠的經營困難,導致庫存增加,“去庫存化”壓力加大。11月份,鋼鐵行業產成品庫存指數結束之前的4連降,反彈至49.2%,較10月份回升3.5個百分點。據中鋼協數據顯示,11月上旬末,企業鋼材庫存1502.9萬噸,比上一旬末增加22.38萬噸,增幅為1.51%;與去年11月上旬末相比,庫存量同比增加103.1萬噸,增幅7.37%。鋼廠庫存出現被動上升,后期去庫存壓力明顯增大。
面對鋼市呈現的嚴峻局面,讓鋼貿商深感糾結和不安,揪心和煩憂。缺資金,缺客戶,缺信心。如今鋼貿商哪家不抱怨沒錢,哪家不抱怨不掙錢,哪家不抱怨還債難,哪家不抱怨貸款難。銀行對鋼貿商收緊貸款,“防盜防火防鋼貿”,融資難,融資貴,融資成本高,使鋼貿商“血液”不順暢,寸步難行。手中無錢,心中發慌。這也是時下鋼貿商深感糾結的一個原因。鋼貿商的糾結,還因得了“迷惘癥”。年年年底鋼市冷,歲歲歲末交易淡,年終的市場疲軟,行情下挫,價格大跌,一年鋼價跌一半,跌幅不可謂不大,跌勢不能說不強,時下仍無止跌跡象,尚未企穩預兆,后市行情如何?今年是否“冬儲”?要不要為來年的行情去拼搏?這一切都讓鋼貿商感到迷惘,舉棋不定,進退兩難。備貨建倉搞“冬儲”,怕行情下跌被套牢;若手中無貨,開春市場回暖,錯過賺錢機會,干著急。“迷惘癥”,使商家左右為難,不知所措。鋼貿商的糾結,根本原因在于國內的鋼鐵產能嚴重過剩,需求的增長遠不及鋼廠產能的擴張,產量的增加。讓鋼貿商不再深感糾結,消除“迷惘癥”,良藥是“供給側改革”,加速鋼鐵行業去產能化進程。
業內人士認為,我國鋼鐵產業經歷了兩位數增長的高速增長階段、高于GDP增速的快速增長階段、低于GDP增速的低速增長階段,現在已經進入收縮階段。我國鋼鐵產量在2013年幾乎達到峰值,2015年產量開始下降。整體上說,我國鋼鐵消費和生產是開始減量化。去年我國鋼鐵消費量為7.02億噸,今年約為6.68億噸,到2030年預計只有4.9億噸左右。“進入收縮期是當前中國鋼鐵行業的基本格局,且是一種長期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