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目前的鋼結構住宅占比不足1%,有人這樣描述國內目前的鋼結構發展現狀:一邊是深刻的教訓和警示,一邊卻是步履蹣跚的推廣速度。回顧國內住宅使用的材料發現,從上世紀50年代的茅草房到70年代的磚瓦房,后到90年代的樓房,共經歷了三次大的變革。此次鋼結構住宅的推廣作為顛覆磚瓦建筑的革命性成果,我國鋼筋混凝土建筑擁有從設計到施工相當成熟的體系,因此,要改變這種建筑結構又將是一次革命,需要從社會的認知水平、開發商的利益格局、政府的政策導向、新技術新體系的配套應用等多方面著手,更需要全社會因震災傷痛而覺醒”。為此,姚兵呼吁,國家在地震帶建造鋼結構住宅,以此為切入點,帶動住宅產業升級。
上個世紀,50年代茅草房,70年代磚瓦房,80年代外走廊,90年代建樓房。“作為顛覆磚瓦建筑的革命性成果,我國鋼筋混凝土建筑擁有從設計到施工相當成熟的體系,因此,要改變這種建筑結構又將是一次革命,需要從社會的認知水平、開發商的利益格局、政府的政策導向、新技術新體系的配套應用等多方面著手,更需要全社會因震災傷痛而覺醒”。為此,姚兵呼吁,國家在地震帶建造鋼結構住宅,以此為切入點,帶動住宅產業升級。鋼結構住宅因1995年神戶大地震在日本普及推廣,2012年5月,姚兵帶隊到日本考察。“日本是率先在工廠里生產住宅,在民用住宅強行推進鋼結構的國家。由政府推動,行業牽頭,大企業帶動,經過若干年的研發和實踐才走到今天。”有感于此,姚兵認為,鋼結構在災區推廣,首先需要國家層面的頂層設計,包括城鎮化過程中減災、政策的制定,產業化推動的技術經濟政策以及產業化推動的科技創新等,建立起集成創新機制,推動進一步完善鋼結構住宅體系,鼓勵企業開發和建設鋼結構住宅。“中國人是強調直觀的、有榜樣和示范的”,姚兵希望由中國建筑金屬結構協會鋼結構委員會牽頭在重災區建設鋼結構住宅,讓災民親身體驗,加大認知度和可信度,從而建造出一批耐久、經濟、實用,具有民俗風情和區域特色的鋼結構住宅。“我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嚴重的國家之一,70%以上的城市、50%以上的人口都分布在氣象、地震等自然災害嚴重的地區。早在18年前日本政府就提出"零死亡"計劃,外國能行的事中國為什么不行?在注重民生的今天,生命是建筑的高準則,住宅就是民生!”姚兵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