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行業深陷寒冬的背景下,國內鋼鐵企業再次把目光投向海外。武鋼將在位于西非的利比里亞建設并運營一家合資鋼鐵廠。業內認為,不同于上一次產能擴張時期的“出海”,此次鋼企海外建廠目的是為國內過多的產能尋求到合適的“容身之所”,同時也為了節省鐵礦原料運輸人力、物力、金錢、時間的付出,降低物流成本,但鋼企“出海”仍需要防范政治、法律、勞工、環保等風險。據悉,這座鋼鐵廠將依托武鋼此前在利比里亞開發的邦礦產能。利比里亞邦礦是武鋼主導開發的第一座海外礦山,2013年7月投產,2014年2月開始向國內運回鐵精礦。在行業專家看來,除市場風險外,海外投資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都有風險,而中國鋼企在這方面的經驗積累還遠遠不夠,“出海”成功的路仍然漫長。
事實上,武鋼海外建廠并不是個例,近年來,我國鋼鐵行業正在掀起一股海外建廠熱潮。今年初,中國大型鋼鐵企業馬鋼集團、中國冶金科工股份有限公司與FerrumCorp.公司就共同簽署了哈薩克斯坦100萬噸/年綜合鋼廠項目合資公司備忘錄。雖然目前鋼企紛紛海外建廠,但業內提醒鋼鐵企業“走出去”必須充分認識到將要面臨的政治、法律、勞工、環保等風險。事實上,我國鋼企“走出去”之路并非一帆風順。2007年10月,國內最大的鋼鐵集團寶鋼集團宣布和全球最大鐵礦石生產商巴西淡水河谷公司合資在巴西東南部成立寶鋼維多利亞鋼鐵公司,但由于2008年底金融危機爆發導致全球各鋼鐵生產商大幅削減鋼鐵生產,寶鋼集團取消了該項目,并對寶鋼維多利亞鋼鐵公司進行了清算。又如,首鋼曾收購一家秘魯的鐵礦石公司。然而,當地員工經常通過罷工來要求加薪和提高福利待遇,嚴重影響了正常的工作計劃和成本開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