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供給側改革中,如果說化解過剩產能是首要戰場,那么讓“僵尸企業”入土為安,則是關系改革成敗的關鍵一役。所謂“僵尸企業”,指的是不符合國家能耗、環保、質量、安全等標準和長期虧損的產能過剩行業企業;持續虧損三年以上且不符合結構調整方向的企業。西本新干線高級研究員邱躍成認為,當前我國粗鋼產能約11.5億噸,產量約8億噸,產能利用率還不足70%,屬于典型的產能嚴重過剩。鋼鐵行業屬于資本密集型,進入門檻不高,但退出很難。于是,決策部門頻頻出招給鋼鐵業降溫。
據不完全統計,從2004年2月至今,國家相關部門已先后出臺了20多項淘汰鋼鐵落后產能的政策。然而,鋼鐵產能的總量仍然沒有得到有效的控制。相關數據顯示,以進口礦測算,螺紋鋼綜合盈利能力整體下滑,截至2016年初虧損320元左右。在冶金工業規劃院院長李新創看來,現在鋼鐵產能達9300多萬噸的停產、半停產“僵尸企業”,職工數量高達三四十萬,這部分職工的安置如何解決,是頭等大事。
對于僵尸企業處置,工信部也早已定調。處置僵尸企業方案,將堅持“多兼并少破產”的原則,妥善安置好職工,引導“僵尸企業”平穩退出。上海鋼聯1月21日發布的調研結果顯示,停產半年以上涉及產能為2230萬噸。這部分長期停產的僵尸企業,可能成為淘汰的首選目標。全聯中小企業冶金商會原名譽會長趙喜子認為,現在500多家鋼鐵生產企業,未來出局一半是大概率事件,有的會死掉,有的會兼并重組。在去產能處理“僵尸企業”的過程中,應該是政府搭臺,企業唱主角。不過分析認為,在2016年能夠看到去除的可能就是2230萬噸的長期停產企業,至于后期長期虧損企業的去產能化,或需要3~5年甚至更長的時間才能完成。